通讯员 文 铭
6月30日,笔者从中国文明网获悉,县水务局海堤堤防管理所职工刘洪柱被评为“中国好人”,也是我县第八位“中国好人”。
1984年,刘洪柱从部队转业,被安排在黄海边上的海堤堤防管理所工作。面对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作为党员的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把开关海闸当作崇高的事业来做,每天来回骑行30多公里到蒲港、高港闸开关闸及巡堤。36年来,他无怨无悔守护在海堤一线,骑坏了12辆自行车、4辆摩托车,累计巡堤近40万公里,经受30余次台风和暴雨的考验,为守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积极贡献。2020年12月,他当选“江苏好人”。
灌河水响浪滔滔,黄海奔腾路迢迢。位于黄海岸边的陈家港镇高港闸和蒲港闸,一头连着黄海,一头连着我县数十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三五里地范围内没有村庄、没有人家的偏僻之隅,刘洪柱用他的坚持和忍耐,36年如一日,守护着堤防和闸站,守护着群众的生命财产,使他们告别了祖祖辈辈所受的洪涝之苦。
刘洪柱刚工作时,海堤都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来去出行全靠自行车。该所条件非常简陋,七八个人挤在3间破旧的老瓦房里。因为条件艰苦,当初和刘洪柱一起工作的七八位同志,先后想方设法调离了管理所。
20世纪80年代,高港闸和蒲港闸还没通电,只能靠手摇闸把完成开关闸,完成一次开闸或者关闸动作,都要摇闸把2500多转。特别是开闸时,更费时费力气,刘洪柱只能摇一会休息一会。“关闸轻松些,大约20分钟就可以完成,开闸最起码要40分钟,开一次闸都会浑身胀痛、酸痛。”刘洪柱说。虽然工作很累,但他从来没和别人抱怨过,而这看似简单却非常累人的开关闸动作,刘洪柱一做就是10多年,直到闸口通电,安装电动装置,使手摇闸把变成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作为海堤所的一名老职工,刘洪柱不图享受,总是吃苦在前,不怕困难,哪里有险情,他就出现在哪里。2020年11月3日,刘洪柱巡堤时发现,2号闸门落闸后,关闭不严实,明显高于其它两个闸门,底部也有漏水的情况。他立即向所里汇报,在另外一名同事配合下,将2号闸门适当提升。刘洪柱不顾寒冷刺骨的海水,跳入水中游到闸门处,三次潜入浑浊浪急的海水中摸索,用双手在水底清除闸门下的石块,顺利地排除了安全隐患。和他在一起工作的同事评价说:“老刘,只要干起工作来,就是一个‘拼命三郎’。”
因为长期住在海边,刘洪柱的关节不是很好。“秋冬季节的海风好像要钻到骨头缝一样,很冷。”59岁的刘洪柱已患风湿病多年,一年四季离不开护膝,每年入秋不久他就早早穿上厚衣服,三伏天也不能吹电风扇,但巡防海堤路的事情却从没落下过。“没事,我穿上军大衣,戴上护膝,摩托车开得慢,就没那么冷了。”面对妻子邱明霞的心疼,刘洪柱总是轻声安慰着。
36年弹指一挥间,刘洪柱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海堤,奉献给了水利事业,但他为家庭所尽的责任和义务却少之又少。“儿子小时候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是党组织和局里的领导同事们凑了9000元给儿子到南京做了手术,所以我们全家不管任何时候都会记住这份恩情,巡好海堤路,守好闸站口。”刘洪柱动情地说。有一次,洪水汹涌来袭,刘洪柱刚刚到家看望做手术回来的儿子,就接到了所里电话,他叮嘱妻子,海堤管理所人手少,我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你再辛苦一点照顾好儿子。说完,刘洪柱就一头扎进救灾抢险第一线,转移群众后,又转战灌东盐场、三圩盐场帮助排除场区积水,连续7天7夜坚守岗位,直至洪水排出,潮水退下,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有一年,邱明霞夜间从厂里下班回家时,被大货车撞倒。“当时我知道老刘肯定走不开,所以就没告诉他。”几天后,刘洪柱休假回家才知道妻子被货车撞伤;婆婆多年卧病在床,也是邱明霞一人忙里忙外,照顾起居直至去世;儿子学校的家长会刘洪柱从来没有参加过,就连到学校接孩子都会被老师误认为是陌生人,和邱明霞通话确认后才让他接走……
每当说起这些事情,刘洪柱都深感愧疚。多年来,对刘洪柱来说,满脑子都是开闸放水、关闸保水,他最熟悉的地方只有海堤站、家和县水务局,连姐姐居住在响水的小区,他都找不到路、摸不到门,这些生活中的琐事都成了刘洪柱的“笑柄”。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要大力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会一直奋战在开闸关闸第一线,守候在海堤最前沿,就像海滩上的一株‘盐蒿草’。”这是刘洪柱对自己事业的一份坚守,也是一名平凡的水利人用铮铮誓言谱写人水和谐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