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常州立足产业基础,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产业生态链为方向,通过“三抓三促”,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功能、集聚效应和能级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1-9月,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758.7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升。 抓产业“集聚” 促能级提升 经过“十三五”的“夯基垒台”,常州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厚成势”,能级规模稳步提升。目前,全市已培育形成1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9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2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9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已有入驻企业6275家,常州科教城、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形成全市示范、全省优秀、全国有名。2019年,在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综合评价中,常州创意产业基地、常州市太湖湾数字文化服务业集聚区排名均位居全省前列。2020年,常州高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绩突出,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同年获评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核心焦点和动力亮点,高铁新城是常州生产性服务业跃升发展、“三新”经济创新发展、“两业”融合集聚发展的核心主战场。目前,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完成进驻,高新广场、新桥大厦等一批核心楼宇载体建成投运,安泰创明研究院、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科创能力不断提升,通过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大力推动“产、创、人、文、旅”功能建设,打造常州明星城市建设核心展示区、产城融合样本区以及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的主平台。 抓产业“融合” 促转型升级 自全省推行“两业”融合发展以来,常州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培育特色。2019年,省发改委公布的全省首批“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名单中,常州共有20家单位上榜,其中龙头骨干企业14家、产业集群5家、集聚区1家,产业集群试点数量位居全省第一。2020年7月,常州又有8家单位获评全省“两业”深度融合优秀试点,产业集群和区域集聚发展数量并列全省第一。“传统制造+服务投入+服务产品”的“两业”融合成效初显,星宇车灯的工业设计、恒立液压的个性化定制、旭荣针织的智能制造与运营管理、环亚集团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中车戚机公司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融合模式,对全市乃至全省相关领域企业都具有示范意义。 围绕“实现降本增效”“构建输运体系”“打造枢纽经济”三大目标,常州抢抓国家“多式联运”“公转铁”等政策机遇,深化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常州综合港务区发展规划》成功纳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意见》,助力全市企业更好对接上海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2019年4月“常州-上海港”海铁联运班列成功开通以来,通过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把货物发往上海港的企业累计达80多家,运输时间缩短至6小时,预计到“十三五”末发运量将突破25000标箱,为常州本地制造业企业降低物流成本1250万元以上。 当抓产业“标杆” 促示范引领 紧扣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通过每年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切实推动全市服务业规模提升、结构优化、业态创新。2020年,常州共有14个项目列入省服务业重点项目,较去年增加3个,“十三五”期间入选省服务业重点项目数量连年攀升。2020年,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共139个,总投资达145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达356亿元。出口机车“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应用与推广、晨风(江苏)服装有限公司创意设计项目分别获得218万元、400万元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 深入推进百企升级引领工程和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培育一批引领行业质态提升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鼓励重点企业牵头建设一批规模效应明显、市场整合能力突出的互联网平台,支持企业抱团发展,积极打造跨界融合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十三五”以来,常州共创成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领军企业10家、省级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9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