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探索并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级车联LTE-V2X网络,完成全国首个IPv6规模商用网络部署……国家唯一的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城市无锡,正在信息消费领域进一步开疆辟土。12日从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在2020年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评选中,无锡市以定量评价指标、现场答辩评分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入围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消费应用等各项主要评价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这一荣誉的获得意义深远。 在无锡350平方公里车联网覆盖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路口,接入车联网的车辆,将被告知一路获得绿灯的行驶速度、盲区存在的危险、斑马线上的行人信息。这就是无锡布局的全球领先的车联网C-V2X城市级应用。2019年,无锡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所在地,经过近2年的稳步发展,无锡在不断拓展规模、创新应用的同时逐步迈向商业运营,围绕建设主体、运营联盟,越来越多的公益和商业应用将展现在人们眼前。随着基础环境、测试能力、产业政策的全面推进,无锡车联网产业生态持续完善,目前已与中国移动、中兴、平安、百度等龙头企业围绕车联网开展战略合作,同时本地车联网产业链不断完善,包括车端、路侧端、行业应用端等形成了百余家企业的规模,更有企业走出去参与全国各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与各大车企开展合作。 数字与网络更改了市民的信息接受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更迭大众的消费方式。无锡在信息消费方面拥有先发优势:率先建成“全光网市”,截至2020年11月底,光纤覆盖家庭用户数超970万户,建成5G基站超8000座。2020年,全市居民用于生产生活的高带宽应用明显加快,100M及以上宽带接入用户占比达到88%,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 除了电子商务消费,更多的信息消费场景正在不断搭建。打造“一卡通用”无锡市民卡的构想一步一步实现,在国内率先应用加载生物指纹识别功能和二维条形码信息的功能,一张卡片,能够满足市民水电缴费、图书借阅、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日常生活消费功能。 一座信息之城的创建,不仅要不断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更要为居民搭建更为丰富的信息消费场景、建立愈加完善的公共信息服务、聚集覆盖面更广的消费产业。2020年5月,一站式城市服务平台“灵锡APP”上线,380余项为市民提供服务的功能集中于一平台。同年10月,“惠企通”平台上线,政企沟通渠道由平台搭建成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皆可在平台上寻求政务服务。 推动信息消费向纵深发展,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未来,无锡将聚焦承载、供给、普惠、需求、保障五大能力建设。持续增强终端芯片等智能产品基础能力,支撑带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幅增长,稳步推进电子政务与公共信息共建共享,深化信息消费在教育、交通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据悉,到2022年,无锡要实现信息消费产业规模显著增长,信息技术服务水平全国领先,信息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信息消费示范应用深入推进,信息消费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消费发展格局。信息消费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达20%以上;累计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网络基站10000个以上;面向生活类、公共服务类、行业类、新型信息产品类四大重点方向,实现信息消费应用领域、城市地域、居民企业的广覆盖;打造更多消费场景,建设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信息消费应用场景8个以上,建设省级以上信息消费体验中心10个以上,以信息消费惠企利民。(高飞) 链接:变道超车,抢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由信息技术衍生而出的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现代经济发展的代表性经济,城市间也竞相抢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在2020年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评选中夺得第一名,展示了无锡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劲实力。扩大信息消费、加快产业转型、推动城市能级提升,无锡还需进一步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变道超车”,在现代化新征程中跑出排头兵风采。 过去有句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说明交通作为纽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信息社会,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就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新纽带,具有强大的黏合性,已全面渗透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治理、政务服务各领域。有研究表明,当一个地区的数字化水平超过75%,在不增加投资情况下其GDP将达到3.5倍。可以说,谁占据数字经济优势,谁就可能占据城市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 无锡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有先发优势,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保持了领先。去年,无锡曾对包括数字经济在内的“三大经济”发展进行过专题部署。在数字经济发展上,无锡有良好基础也有扎实举措,应该能做到“变道超车”,抢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眼城市长远发展和民生幸福指数提升,需外引内育并举,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在新基建上迈出更大步伐,推动更多企业进行智慧化改造,扩大信息消费示范应用场景,帮助困难群体跨过“数字鸿沟”,为无锡突破资源束缚、纵深推进产业强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石洪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