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一篇题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提出,要“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文章这一观点被指传递出“文科生太多”影响国家发展的意思,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各方观点激烈交锋。 4月24日至25日,《文史哲》创刊 70 周年大会在山东大学举行。梁犇 摄 有的网友认为,文科很重要,学好文科需要开阔的视野、扎实的积淀、独立的思想、博爱的情杯,并不是学不好数理化的后路。 有的网友表示,理工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对理工科学生的需求量体现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 也有网友建议,要让理科生接触人文通识,文科生接触科学常识,文理都不能过于偏科。 25日,正值《文史哲》创刊70周年纪念会,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与会的人文社科界大家。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认为,该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部分持有“文科无用论”论点的人可能是针对文科招生人数较多、文科生毕业后难找工作等现象提出。 “在现实中确有此情况。文科质量的提高不在数量,关键在于质量。我本人也认为,不管是本科还是研究生的文科生招生规模都可以适当削减。” “但如果‘文科无用论’是针对文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言,这显然站不住脚。”陈卫平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概念,这些都是文科所研究的对象。而且不只是中国,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是从文艺复兴开始,在这背后也主要是文科的发展。 “除衣食住行外,人们还要有精神生活,这些都跟文史哲密切相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黄爱平说,都说“学史使人明智”,文学、哲学也具有相同的功能,尤其是哲学,更是被人称为智慧的学科。 4月24日,2019—2020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发布。梁犇 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晓认为,文科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同样人也需要充实的精神文化,如果缺失,就会和机器人一样。文科的发展是国家富强之后的体现。国家的基础建设需要理工学科,但在国家富强以后,文科的重要性愈加突显,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需要文科作为媒介来呈现,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有赖于文科。“从长远来看,如果限制文科发展,对国家、民族的精神呈现明显是不利的。” “文科最基本的作用是促进个人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品德修养的养成,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虞万里说,精准掌握语言和文化,可以提高和提升对各个学科的领会能力。读书使人明理,使人聪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使社会更和谐。对语言和文化领悟得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表达也会更精确。理工科学生实验做得好,但表达词不达意的现象也偶尔会有。如果没有丰富的文科知识,其他学科的发展有可能会受一定的限制。 谈及学习文科和理科的区别,专家们普遍认为,两大学科各有千秋。 “学文和学理的学生有很大不同,理科研究的问题很实际,但把世界分隔开来加以把握。”陈卫平说,世界只有一个,但在某一个学科中只单纯针对某一方面。而文科不是局限在某一个方面看问题,比如哲学,是对世界进行整体性把握。在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人们也会越来越感受到文科的重要性。 通过文科的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放眼世界可以看到,教育程度高的国家,文科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理科生也要需要选修人文学科,文科对于提高民众的文化道德素养起着很大的作用。”陈卫平说,文科的学习还可使人们看问题看得更加全面。科技在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对于科技本身的认识,往往需要人文学科学者加以研究和阐发。 陈卫平还指出,文科对于整个民族形成核心价值观,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的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 “所谓无用之用乃为大用。文科的作用不是短期、立竿见影、功利的,它是无所不在,每个人都离不开的。”黄爱平举例,比如人们所观看的影视剧等都离不开人文学科。如果离开了文科,世界就不能称其为世界了。 黄爱平说,在一定的时期,人们可能会比较注重理工科。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会有这种情形。理工科也非常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要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不能仅靠理工科。如果离开精神、文化、文明层面的内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很难实现真正的发展。 “文科和理工科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许多理工科著名科学家也重视人文,有文学造诣。”刘晓认为,“文科无用论”的观点十分片面,中国跟其他国家经济实体不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民众热议的文科招生难、就业难的现象客观存在,但并没到夸张程度。 就文科发展,专家们提出自身建议。 陈卫平认为,文科对整个社会发展到底起什么作用,需要加以系统总结和挖掘。学者做出的贡献也要继续加以挖掘。“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学者做出的贡献,也同样有世界意义,要把其放在整个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脉络中去,展现对于世界问题的中国学者的答卷。” “当下,文史哲专家的研究比较精深,离社会有一定距离。”黄爱平认为,学者们应在普及方面做更多工作,让整个社会更加了解人文科学的重要性,让民众知道其对于精神生活的滋养作用。比如,创作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小说、通俗读物。 刘晓关注到,海外翻译过来的通俗读物近来受到民众广泛欢迎,这类书籍不是专门的研究著作,而是介于学术和普及读物之间的一类书籍,中国此类书籍较少。学者也普遍关注自身的研究,但其研究比较专精,不适合广泛民众,因此普及化受限。 刘晓建议,“百家讲坛”等类似的教育科普类论坛要持续下去。 刘晓呼吁,加大投入,让全社会关注人文学科。据他观察,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但人文发展相对其滞后。当下,阅读中国史学名著、文学名著的比较少,反而有更多人关注八卦新闻、爱追星,中国的人均读书量也较少,刘晓将其归因于整个社会的不重视。 现存的文科招生难是需要在大背景下协调的问题,根本原因不在于文科招生太多,而是如何去教好、学好文科。现在在文史哲领域里的新兴学科越来越多,都是为适应社会发展而设立的。如何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需要而设立相应学科,从而使学生学有所用,这是可以研究思考的。“我们应加强道德教育、提高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使每个人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去工作和创造。”虞万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