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珊珊
今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此次修订,一大亮点是增加“网络保护”专章。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已经成为重要的使用群体,未成年人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受网络影响日益加深。但互联网内容良莠不齐,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容易受到侵害。虽然已经有《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但作为未成年人保护的专门法律,设置“网络保护”专章,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
青少年如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原住民”,随着网络的全面普及,单纯禁止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不现实,也会延误孩子对互联网的认知,不利于未来成长。采用防沉迷系统的目的,不是为了杜绝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而是发挥系统的限制与监管功能,帮助青少年学会合理使用互联网,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的现象愈发普遍。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差、认知能力弱,不仅花大钱充值玩游戏,而且给主播打赏毫不吝惜。为此,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应运而生。目前,“青少年模式”已成为主要网络平台的标配,限制未成年人上网时间,提供寓教于乐的健康内容,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树立良好的上网习惯。在某些视频平台上,用户选择进入“青少年模式”后,一天只能浏览40分钟,同时关闭站内搜索、内容分享、拍摄发布、充值打赏等功能,确保内容更健康更有益。
但当前不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仍有较大漏洞,实际操作很难获得理想效果。如微信的视频号,进入视频号分区没有“青少年模式”自动弹窗提示,要进入微信设置界面手动开启;微信也可以通过短信直接重置登录密码,轻松解除“青少年模式”。鉴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督促网络服务商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能纵容游戏等经营商过度逐利,诱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家长也要严格履行监护责任,既要从自身做起,做好榜样示范,又要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引导。同时,学校要发挥好引导与教育的作用,应多组织适合未成年人身心需求的校园活动,填补其精神需求并实施需求替代。
强化青少年网络保护、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相信随着有关立法和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会治理和行业发展的精细化,将更好促进网络游戏产业健康发展,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