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再现 “这一片胡同我很熟悉,今天来就是想看看老街坊,听听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 北京东城区雨儿胡同的老街坊们,至今难忘那个激动人心的日子——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老城改造,走进他们生活了几十年的大杂院。 总书记沿着弯曲狭窄的通道,先后走进雨儿胡同29号、30号大杂院,到庄宝等4户居民家里察看,嘘寒问暖。 “总书记那天中午来的,就跟亲戚串门一样,没有一点架子,特别亲切。”回忆起总书记和自己一家人拉家常的情景,60多岁的老街坊庄宝仍激动难抑,“我和总书记聊起小时候的劈柴、烧煤球,冬天在大院的水缸里接水。总书记说,自己也有同感。” 总书记走出庄宝家的门,30号院老住户李淑兰拿起相机给总书记和街坊们拍了几张照片。“总书记问我,你们家的煤气到哪儿换,我当时就想,总书记连这么小的事儿都关心。” “走访4户居民时,总书记关切询问他们工作怎么样、收入有多少、做饭烧什么、取暖怎么办、上厕所远不远、对改善现在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愿望。”总书记在雨儿胡同调研,时任福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娜全程陪同,“总书记对老街坊们说,我们来的目的,就是来改善你们的居住环境。” 推开雨儿胡同30号院朱红色的大门,眼前这个住了大半辈子的院子,庄宝、李淑兰都快认不出来了—— 私搭乱建不见了,院落恢复成传统规制,显得格外敞亮;南中北三排老旧平房焕然一新,重现青砖灰瓦的古朴风貌;居民外迁腾退后的8间房子,被改造成“槐香客厅”“议商暖阁”“文馨书馆”等社区公共空间。 “庄宝哥、淑兰姐回来了!”冀红、李长林等老街坊喜出望外,赶紧把两位外迁的老街坊迎进“槐香客厅”。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餐桌,浓浓的饺子香,伴着欢声笑语,在院儿里氤氲开来。 “老街坊们过得怎么样,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的牵挂。”庄宝说,“如果能再见到总书记,最想告诉总书记的是,党和政府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城区改造提速了,越来越多的胡同回归老味道,越来越多的老街坊过上新生活!” 绘出梦圆安居的幸福图景 “我是30号院第一拨儿搬走的。搬走当然舍不得,可谁都想过好日子不是?”李淑兰说,“我们家那两间平房,屋内老是见不着阳光,一到雨天就漏水。” 全长343米的雨儿胡同,是老北京的大杂院区,人口密度大,人均居住面积小,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30号院是公房院,总面积300平方米,一度挤住着14户居民。庄宝说:“我在这个院里住了60年,尝遍了酸甜苦辣,一直有个梦想——搬住楼房。”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14年2月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风貌保护、老城保护和民生改善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2月,总书记在北京市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党中央十分关心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就是要让大家居住更舒适、生活更美好,解决好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让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 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一项项老城区改造行动在北京、在全国深入实施。 东城区2015年开始在南锣鼓巷地区雨儿胡同等4条胡同实施修缮整治试点项目。“在这个试点项目中,东城区创新‘申请式腾退’和‘申请式改善’模式,居民可以选择外迁住进现代化小区的楼房,也可以选择继续留住,‘去’和‘留’由居民自己决定。”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莉莉说,雨儿胡同申请腾退比例达到近六成。 作为头一拨儿外迁居民,李淑兰选了2016年6月6日这个日子,搬进了奥森公园边上的城锦苑小区。一年后,庄宝一家也搬到这里。两居室南北通透,阳光洒满卧室,也洒进李淑兰的心里:“现在生活充满阳光!” 一幅幅“梦圆安居”的幸福图景,正在全国壮阔铺展:2019年、2020年约1043万户城镇居民的老房子焕发新颜,未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涉及上亿居民。“十三五”期间,全国约5000万居民从棚户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 将满足居民意愿贯穿始终,把关心做到家 “这次修缮,将平房生活的诸多不便——做饭、洗澡、如厕、采光、晾晒等都解决了,把关心做到位了,心里特舒坦!”70岁的崇宝才一家是30号院仍留住的两户人家之一。老人特意领着我们看厨房、卫生间,“从房里出来,走几步就到了。” 2014年2月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城区改造要回应不同愿望和要求,工作量很大,有关部门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大家要多理解多支持,共同帮助政府把为群众办的实事办好。 “在南锣鼓巷4条胡同修缮整治中,对于选择留下来的居民,东城区研究制定了申请式改善实施方案,将腾退房屋以公租房价格租赁给留住居民解决厨卫需求,适度改善其生活条件。”东城区副区长陈献森说。 崇宝才一家三口申请承租了院内的12号公房,人均居住面积增加了近50%。让老人津津乐道的,还有街道社区干部、设计施工人员一次又一次地上门沟通,让设计方案和修缮细节充分体现自己的意愿。 “最初的设计将房间门统一改成木门,但我担心木门夏天关不上、冬天关不严。”崇宝才回忆道,“于是设计人员就改成双层门,内门用断桥铝,外门用木框做纱门,既保证了门窗严实又保护了传统风貌。” “我们坚持‘一院一方案、一户一设计’,积极回应居民的不同诉求。”张莉莉说,居民参与贯穿政策制定、规划设计、修缮施工、管理维护以及补齐公共服务等各个环节。她还记得,最初拟定政策时,厨卫浴模块的建筑面积为6平方米,居民参观样板间后普遍觉得偏小,最后调整为8平方米。 老城区改造,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利用“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等线上线下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协商,主动了解居民诉求,促进居民形成共识。政策更贴心,改造更暖心,让千千万万群众住得更舒心。 以绣花功夫开展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 雨儿胡同14号院,朱红大门上刻着一副老门联——“履禄绥厚 德义渊闳”,8个大字沧桑依旧。蓝天白云映衬青砖灰瓦,老胡同韵味十足。“每回遇见游客端详着大门上的老门联,扒着门缝儿好奇地向院里看,我特自豪。”留住的老住户冀红总是向游客热情讲解门联的涵义。 京诚公司负责雨儿胡同的修缮整治,公司副总经理王永久说:“我们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以‘渐进式改善’为路径,以绣花功夫开展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 绣花功夫,规划先行。“请来8个知名建筑师团队,搭建了雨儿胡同设计工作营。”北京建筑设计院驻雨儿胡同负责人郑天介绍,“聚焦院落这个基本单元,设计师深入研究考证每个院落自清朝乾隆年间以来不同年代的演变过程,保护好胡同肌理和院落格局。” 施工也是下足绣花功夫,细心打磨每一处院落、房屋。在雨儿胡同25号的修缮中,门口的两个门墩儿原样保留,为避免施工期间碰撞剐蹭,特意做了护板罩住。 为确保原工艺、原材料、原做法不走样,京诚公司特地从已经退休的房管所老师傅当中请来5位现场督导,徐广立就是其中一位。很多施工人员领教过徐师傅的“较真”。 25号院门上的铜门钹少了一个,需要配一个。“必须是六边形,没有合适的,宁肯不换!”徐广立态度坚决。从建材市场到古玩城,施工队长为此跑了一趟又一趟。 留住老街坊,留住老城的生活方式,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民生改善和活力复兴,更是需要把绣花功夫下得实之又实。 在全国,从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到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一系列多元探索正在推进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出部署,努力让城市“有里有面”、百姓安居乐业。
|